深藏不露的农业大鳄--郭浩
靠电子产品掘得第一桶金
郭浩,本名郭建军,1955出生于中原大地一个贫困家庭。他父亲是南下的老干部,郭家后来就安在了福州。郭浩从小随父在军中长大,12岁便参了军,转业后到一个军工电子企业工作。
20世纪80年代初,郭浩下海,成为中国第一批下海者之一。他走南闯北,做电子元件生意。那时,电子产品非常走俏,广州又是电子产品最为热销的地区,于是,郭浩在广州成立了建华电子公司。
因经营有方,生意红火,建华电子公司在国内大、中城市先后开办了8家分公司。而与郭浩有业务往来的电子企业达到上千家,每年公司的利润都达到上千万元。
在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同时,郭浩帮助许多国营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上的难题。他曾多次被福建省人民政府、福州市人民政府、广州市海珠区政府授予“劳动模范”、“营销大王”、 “先进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,在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
大胆改行,做“下一个世纪”的事情
1994年,郭浩突然丢下炙手可热的电子元件销售领域,大声宣布,他要去做农业。这一消息惊呆了所有熟悉他的人。他的许多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,认为郭浩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”,丢掉了一个现成的“大金矿”,他们认定郭浩此次转行必败无疑。
确实,1994年,有多少企业家会想到农业?中国农业始终处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,靠一亩三分地不可能打造出百万富翁来,何况当年中国农业看来风平浪静,波澜不惊。不过在国务院,有关中国21世纪的发展远景中有一条:中国在下一个世纪将大力发展有机农业,在农业的优良品种选育上,有所突破。
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,郭浩才大胆决定就去做这个“下一个世纪”的事情:开发中国的生物有机肥和优良农业种子。
在当时,有这个想法几乎就是发疯。搞研发,烧的是钱,哪个企业家有时间将钱烧在农业科研上呢?纵然你开发出再好的有机肥,也无用武之地。20世纪90年代的农民,别说生物有机肥,就连天然有机肥——粪肥也几乎废弃不用而用无机肥,他们如何接受生物有机肥?
但郭浩觉得自己很清醒:农业并非人们所说的投资多、见效慢、利润薄,而是所有传统行业中一匹“黑马”。只要人吃饭,农业就是个永恒产业,这个行业潜能无限,这样的商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出来,并敢于介入的;搞这样的科研,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中国的农业科学家,他们是这一产业最为宝贵的财富,谁将他们利用好了,谁掌握了农业的核心技术,谁就最具有发展前景。
郭浩丢下广州的生意,回到福州。他从北京、广州、福州召来全国最为著名的农业生物技术专家和种子专家,立下科研项目——这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国家级、省部级科研经费,开始了生物有机肥的研发和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。
很快,“超大”的科研有了成果。但是他们陆续推出的“超大”有机肥、“超大”种子却难以推开——农民不买账!这样的对比太富有刺激性,太富喜剧性了!一方面,农民对“超大”的有机肥、蔬菜良种疑虑重重;另一方面,“超大”试验田中的农产品是那样丰硕。
一样的土地,一样种了大白菜,是“超大”引进或培育的种子,用“超大”的有机肥,种出来的就是不一样。不仅产量高、病虫害少、总体成本低,更重要的是,它好看、口感好——郭浩是一个商人,他从这个滑稽剧中看到了商机:一亩地,用“超大”的肥种出的蔬菜,成本比普通的要低很多,其利润空间是成本的好几倍。